近日,《中外樂器信息》雜志5月刊封面刊登了龍鳳樂器創新專利產品——二十五弦新品古瑟,并刊載田步高先生的文章《琴瑟箏非遺保護和傳承中的創新實踐——從一種二十五弦新型古瑟談起》。
《中外樂器信息》雜志創刊于2003年,是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批準創辦并主管、國家輕工業樂器信息中心主辦的樂器行業商貿資訊交流期刊??镆苑沼谛畔r代的樂器行業與樂器愛好者為宗旨,致力于為樂器行業提供及時、有效的產業信息,宣傳樂器品牌、推廣音樂文化。
權威雜志對二十五弦新品古瑟及文章報道,既是對產品、品牌的認可,亦是對揚州華夏琴箏藝術博物館在文物保護基礎上注重非遺傳承創新理念的認可。在此,龍鳳樂器萬分感謝《中外樂器信息》雜志的關注報道。
田步高在向觀眾介紹二十五弦特大瑟
龍鳳樂器的新型二十五弦瑟,總長145厘米,首寬40厘米,尾寬38厘米,周邊用龍紋彩繪,瑟面四周用回紋裝飾,保持了漆彩瑟的特點,瑟尾部饕餮紋部分用楠木替代,用彩繪表現并保留四只栓弦木衲。一條首岳,三條平行尾岳。按傳統古瑟設弦,人字形瑟柱成雙雁形排列,定弦采用低音組七聲音階,其余三組五聲音階。在弦的研制方面特別注重“琴瑟和諧”的理念,避免了箏弦的過于亮麗,如與古琴同臺能達到“琴瑟和鳴”的舞臺效果。
全文刊載如下:
琴瑟箏非遺保護和傳承中的創新實踐
——從一種二十五弦新型古瑟談起
揚州民族樂器研制廠有限公司 田步高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瑟是我國最古老的彈弦樂器之一,早在上古時代就出現了,先秦時代琴瑟極為盛行,漢代流行亦廣,到兩晉瑟逐漸失傳。
瑟對人類社會生活有重大影響,在遠古時代可能被認為是一種具有巫術意味的樂器,當時人們幻想用瑟驅除危害作物的災害天氣,《詩經·小雅》“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這是古籍中最早的記載。在古代文獻中,瑟還多出現于上層統治階層生活的場面中:“趙王使人于楚鼓瑟而遺之”??鬃由霉纳脕頌樵姼璋樽?,當時孔子鼓瑟是獨立成家的,號稱“孔門之瑟”“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論語·先進》。
魏晉時代瑟常用于相和歌的伴奏,隋唐時期用于伴奏“江南吳歌荊楚西聲”總稱清商樂。
圖1 復制清代兩張大瑟
古代瑟由整塊木料雕鑿而成,到了清代已由底面板框架合成了。古瑟的型制較多,有五十弦、頌瑟二十五弦,雅瑟二十三弦,其長度分為大小兩種,在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珍藏著一張清代早期(17世紀)制作的精致大瑟,長度為209厘米,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五弦彩漆瑟長為167.3厘米,它是戰國初期(公園433年以前)楚國的諸侯曾國制作的是我國現存最古的瑟,現藏在湖北省博物館。
古瑟出土較多的是河北、湖南、河南大都出自東周古墓,前后有二十余張。其中大多數型制相同。極少數為二十三弦、二十四弦。古瑟飾以寶玉者稱為“寶瑟”,繪紋如錦者曰“錦瑟”。
古瑟失傳的原因并沒有明確的考證,但其體寬形長是難以傳承的因素之一。
琴與瑟被譽為姊妹樂器,雖未白頭偕老但琴瑟長期共存、伴和給人們留下了精神的楷模與典范。產生美好的回憶和祝愿:“琴瑟和鳴,相濡以沫”“琴瑟和鳴,百年好合”“心靈相通,琴瑟和諧”,從古到今人們把琴瑟和鳴比喻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以及夫妻關系和睦的最高境界。非遺琴瑟真可謂國寶、國粹、國琴。
圖2 復制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五弦彩漆瑟
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琴瑟箏進行生產性保護,揚州華夏琴箏藝術博物館根據多種史料采用傳統樂器制作方法復制出故宮及各省博物館的藏品琴瑟一百五十余件,其中特大瑟二十五弦,長280厘米,首寬58厘米(圖一)。復制清代大瑟兩件,長220厘米,首寬40厘米(圖二)。共復制曾侯乙墓出土的彩漆瑟長167.3厘米,首寬42.2厘米,尾款40厘米(圖三)。共復制五件供各地博物館收藏,本館還為甘肅敦煌藝術研究院復制150余件壁畫樂器,其中一臺古瑟,彩繪圖案將敦煌《九色鹿》故事與古瑟完美結合,別有創新意味(圖四)。觀眾看到這些型制各異的古瑟眼界大開,心靈為之震撼。
二00三年十一月七日中國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傳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古琴的申遺成功為古琴藝術的定位找到了依據,古琴不是老古董,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藝術之林的先進文化的代表。為古琴的搶救、保護、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古琴可謂前景輝煌。此時人們必然思念“琴瑟和鳴”的古瑟了。
圖3 為敦煌藝術研究院復制的二十五弦瑟,彩繪內容為《九色鹿》
揚州華夏琴箏藝術博物館在文物保護的基礎上注重非遺傳承的創新理念,研制并推出了一種新型二十五弦瑟,總長145厘米首寬40厘米尾寬38厘米,長度縮短了,重量也減輕了,周邊用龍紋彩繪,瑟面四周用回紋裝飾,保持了漆彩瑟的特點,瑟尾部饕餮紋部分用楠木替代,用彩繪表現并保留四只栓弦木衲。一條首岳,三條平行尾岳。按傳統古瑟設弦,人字形瑟柱成雙雁形排列,定弦采用低音組七聲音階,其余三組五聲音階。在弦的研制方面特別注重“琴瑟和諧”的理念,避免了箏弦的過于亮麗,如與古琴同臺能達到“琴瑟和鳴”的舞臺效果。
新型二十五弦瑟的研制成功并推向市場是文物保護和非遺傳承相結合的又一成果,我們講文物保護其重點是它們還在,但是我們講非遺傳承是以人為核心、活態的流變的保護傳承和創新,主要重點是我們還會。傳承人掌握非遺項目的核心技術通過復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琴瑟箏進行生產性保護,并在復制過程中進行改進和創新,使其跟上時代步伐,不斷發展和完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對非遺樂器的更進一步的保護。
從二00六年以來我們采取以復制為主收藏為輔的方法創辦了揚州華夏琴箏藝術博物館,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題寫館名,我們復制了共計百余件琴瑟箏的藏品。還為廈門博物館、上海閔行博物館、無錫音樂博物館、鄭州大學文物考古研究院、甘肅敦煌藝術研究院等文博單位復制了二百余件文物樂器和敦煌壁畫樂器,央視科教頻道CCTV10《探索發現》播出紀錄片《敦煌樂器·樂從畫中來》作報導。
在館內我們以創新手法還開辟了《金陵十二釵專題古琴展》《漆畫古琴工藝新品展》《嚴天池系列古琴復制展》《孔子仲尼式古琴藝術展》《古箏產品工藝化精品展》等專欄。
在科技創新和發明方面我們已獲得了《雙箱古琴》、《雙箱古箏》實用新型專利證書,《一種古琴斫琴試音器》、《一種古箏制作試音器》已獲得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號,《一種新型二十五弦瑟》也獲專利號,《電木兩用低音古箏》、《電木兩用低音古琴》、《高音古箏》、《高、中、低三合一古箏》、《雙弧三腔古琴》、《一種具有按音把位的古琴》、《鳳首低音拉箏》、《龍頭葫蘆低音琴》等科技創新產品已研制成功并已申報實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
結論:文物樂器必須保護,非遺琴瑟箏也必須在保護傳承中不斷創新。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